
一、文章写作的缘由与题名
陈嘉庚先生的《畏惧失败才是可耻》一文,发表于《东方杂志》(1934年4月)第31卷第7号(春季特大号)的“东方论坛”栏目,当年系该刊创刊30周年纪念之际向陈嘉庚先生约稿撰写自传,作为我国著名大型综合性学术期刊《东方杂志》向他约稿,足见陈嘉庚先生所处的重要社会地位与影响。始初他认为自已只是位侨商,“非政治家、教育家、文学家,贡献宗邦事业,愧不敢当。”遂迟迟未动笔,后经催促才写就寄去。
关于文章的题名,那时陈嘉庚先生面临实业失利,且维持教育日益困难,外界颇有质疑,他则借此对自已的经历作自我反思予以回应,他认为凡事都存在成功或失败的可能,犹如商海的沉浮,而商战犹如战场,‘胜负乃兵家之常事也’,从业得先要有自信勇气,自强拼劲,这才是可贵光荣的,如果退缩畏惧必将一事无成,那才是可耻的。于是他在文章中引用了美国汽车大王名言:“正当之失败 无可耻辱,畏惧失败,才是耻辱。”并将文章题名为“畏惧失败才是可耻”。
陈嘉庚先生认为美国汽车大王之言,“其言足资警惕。愿国人勿引我之困厄为口实,致阻公益事业之进展,陷我于罪人幸甚。”
二、评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
文章全文3000余字,分三节,包括“追忆往事”、“实业及教育”和“华侨与祖国”。主要体现如下:
1、陈嘉庚赤诚爱国的光辉人生。
文章的首篇“追忆往事”实为自传,陈嘉庚先生按成长年龄依序叙述简历,介绍其多次南来与回梓的原因,经营实业的起落、复兴与失利,以及兴办教育等况。同时关注国内民主政治,剪辫发反满清、参加新加坡同盟会;声援辛亥革命福建光复,倡办保安捐助,举为会长等;反对外力入侵,山东济南惨案发生,倡办筹赈声援与抵制日货,受报复遭火灾不后悔等等。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的光辉和高风亮节。
2、陈嘉庚的现代华侨实业家风范
(1)、他秉承‘取诸于社会,用诸于社会’和‘实业兴国’宗旨,自信实业有成,文章总结三十年间经营获盈利共一千九百万元,而捐资厦大集美两校及亏损共一千八九百万元,几乎全部奉献社会报答祖国,不愧称之谓‘倾资办学’。他不但在海外创业 ,并曾在家乡建制造海蛎厂,后改在厦门设大同股份有限公司食品罐头厂。
(2)、他敢于经营,善于经营,坚韧奋进。他善于预测市场情势,发展产业链,兼营橡胶园,以及生熟胶品生产与销售;在欧战期间,敢冒风险从事航运业而获利。他为祖国未来发展工业着想,竭力在海外培养胶业后备人材,称“橡皮熟品制造厂之创办 ,我亦为一种理想之提倡。”“新加坡为橡皮出产地,且距离我国不远,男女侨胞数十万人,若能设备大规模制造厂,不特可以利益侨众,尤可以为祖国未来工业之引导。”为此,他曾耗资雇用男女工人六千名,分设发售处八十所加以训练。
(3)、即使失利,他也不灰心,文章言及:“今日资本实力丧失迨尽,而校费极力缩减,现状尚可维持”“或谓我当时校费若早缩减,可免今日之困难。语虽近情,然我则否认是说,盖自不景气来临,平素较我殷裕者尚多,既无如我之负担,乃现下之困难,固亦不减于我,且更有甚者,又何说焉。自古英雄豪杰,何尝不遭艰危落拓,况我乃一庸愚侨商,安敢妄事怨咎,”
3、陈嘉庚教育家品性的凝聚
(1)、陈嘉庚先生树‘教育立国’理念,反复阐明办学的动机。集美小学开学那年,他返乡出游同安各处,“目击儿童成群嬉游赌博,衣不蔽体,且有赤裸全身者”深表忧虑,认为“若不亟图改善,巩将退处于太古洪荒之世,岂不可悲?”乃教育落后所致,故在文章中还说:“我办学之动机。盖发自民国成立后,念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,以一平凡侨商,自审除多少资财外,绝无何项才能可以牺牲。而捐资一道,窃谓莫善于教育,复以平昔服膺社会主义,欲望为公众服务,亦以办学为宜。更鉴于吾闽文化之衰颓,师资之缺勤乏,海外侨生之异化。愈认为当前急务,而决心焉。”
(2)、他不但捐资,且还谋划校务,选址盖校舍,选聘校长教师,尤其是他积心处虑要践行将学校办成完整的教育体系(含幼稚园、小学、中学、中专、高等专科、大学)。他还注视从实际出发设置专业,“海多田少,对于水产农林,故特加以注意”据此而设。同时重视教学实习,为水产学校购实习船只。还提倡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,倡设同安教育会等,体现教育新理念。
(3)、对举办厦门大学,他更是下一番功夫 。认为“百尺高楼从地起,要彼先筹现款,而后创办,度今之势,无日可成,故我不计成败利钝,勇往进行。”他除了公开号召募捐,还亲自个别征募,尽管有的未能如愿。
4、陈嘉庚是‘爱国爱侨’的倡导者
陈嘉庚先生在文章的第三节,集中分析了华侨历史上向国内义务捐输的不同动因,以及现今侨生与老客对“运资回国,振兴实业,大利民生“所持的不同态度。鉴此他襟怀坦白,从祖国与华侨利益结合点上,提出个人见解,体现爱国又爱侨的弁证思维,很值得赞尝。他既向侨胞宣传启示,又对国内当局寄予厚望。
文章论及:“我久客南洋。对于侨情颇知底蕴,既不欲祖国空费无益之期望,亦不愿侨众辜负国人之推荣。”“华侨之于祖国,亦非绝无乐观之可能,以我之见,约有三事,若能达到,则华侨决不负国人之希冀!(一)、政治纳入正轨,地方秩序良好,无军阀劣绅土豪的欺凌。(二)、交通略已发展,利便新事业之建设。(三)、独资创办或组织股份公司,成绩稳健,利益优厚,则利之所在,人必争趋,而华侨之投巨资归祖国,势如水就下,即平昔乐不思蜀之流,亦必倾资而乐于归化也。”可谓‘爱国爱侨论者’。
总之,陈嘉庚先生这篇文章充分展示其人生观、世界观和价值观,具有历史与现实,乃至理论意义。不仅宣扬了自信、自强、自觉理念和爱国爱乡爱侨精神,同时对当时侨界兴业,以及输资回国兴办实业、教育公益等事业起着积极推动的作用。此后,陈嘉庚先生虽然实业失利,乃至公司收盘,但他从实际出发将厦门大学无条件献给政府改为国立,仍奋力维持集美学校,他尽职了,遂博得海内外同胞的理解。当日本入侵,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的紧急关头,他又挺身而出组织与领导华侨全力支援祖国抗战,毛泽东主席誉其为‘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’。不愧为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、著名的实业家、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。
这篇文章反映了陈嘉庚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无限牵挂,对个人前途的主动追求,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,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。该文广被引述,2004年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、陈嘉庚基金、中国厦门集美陈嘉庚研究会联合重印《陈嘉庚言论集》时亦被收入。它不仅是一份翔实的个人传记,同时也是一篇富有特色的理论文章,自强不息的战斗檄文,文章的题名就是对畏惧懦弱的有力批判,文章生动展现了现代华侨的奋斗史和文化思想史,许多论述具有新的亮点,有深刻的理论意义。
当今我国处在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伟大时代,而陈嘉庚先生崇高的理念和精神仍值得我们借鉴,这篇文章很值得研读,必将大大鼓舞海内外同胞弘扬嘉庚精神,勇于奋进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共筑中国梦而奋斗!
注:本文中的小双引号“”引文,均指引自陈嘉庚先生的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