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,这是我国第一所华侨兴办的大学,即引起海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,尤其第二年新校舍落成,教学秩序走上正轨,更有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。为了倾听接纳各方心声,学校于1923年间特设置一册名为:《厦门大学参观题名录》,供参观者签暑。该名录为八开本,页内格式设“日期”、“姓名”、“籍贯”、“住址”、“职业”、“介绍人”、“参观意见”等栏目。自1923年11月8日起记载至1937年5月3日(其中1932年8月至1934年5月之间缺页)。原存校图书馆,上世纪六十年代战备装箱疏散运往闽西长汀,七十年代方运回,1997年转存校档案馆。可谓一份珍贵的档案与校史资料。
该题名录载有500多名国内外人士和20个单位来校参观的签暑墨迹,来自地域包括美国、英国、日本、马来亚、新加坡、菲律宾、印尼、缅甸和本国的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江苏、浙江、辽宁、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台湾,以及省内的大多数县市;按职业,既有学界大学教授学生、中小学师生,也有军政人员、外交使节、记者、画家,乃至工商、医界人士、牧师等等;形式大都个人行,也有集体组团前来参观。(不包括未签署者)
参观者中较有影响的人物,学界方面有1925年7月25日的北京国立大学林玉堂教授(即北京大学林语堂教授、文学家、语言学家、翻译家)、1926年5月15日的北京中华教育改进社陶知行教授(即该社总干事、又名陶行知、人民教育家);军界方面有1925年2月18日的林国赓(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、厦门要港总司令、海军少将);政界方面有1925年2月1日的思明县知事吴循南、同年5月3日的前道尹陈培锟、1936年4月27日的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。还有1935年4月21日的郑贞文(化学家、编译家、教育家、福建省教育厅厅长、厦大首任教务主任与校歌词作者),1927年5月25日的厦门知名人士张圣才、1929年3月3日的画家吴芾。另据1932年10月24日《厦大周刊》第296期“校闻”所载,原国民政府主席林子超(林森)先生曾于1932年10月20日到校参观,除题赠“乐育英才”横额一纸,还在题名录上题“清勤亲爱”,并摄影留念。(时间在题名录缺页时段之内,可能被抽出另行收藏)。
海外华侨界则有1924年11月22日的菲律宾侨领李清泉(木业大王、声援祖国抗战的“南侨总会”副主席,时陈嘉庚先生为该会主席)、1926年11月29日的新加坡侨领林义顺(星洲同盟会交际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参与发动黄冈起义、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议、陈嘉庚参加同盟会的介绍人)、陈延谦(“南侨总会”常务委员、代主席)曾先后于1926年11月23日和1934年6月25日两度来校参观、1930年12月9日的印尼侨领庄西言(“南侨总会”副会长、“南侨回国慰劳团”副领队、时陈嘉庚先生为总领队)率华侨商业考察团来校参观、以及1935年11月13日的缅甸侨领胡文虎(著名企业家、报业家、慈善家)等等。陈嘉庚的胞弟陈敬贤和长子陈厥祥也曾在该名录上题名。
该题名录的“参观意见”栏分别有中英文书写,现按中文和英文(译意)一并作如下摘录:有的赞赏“真美”、“很好”、“这是所有画面中最好的!”;有的称:“组织得好!”、“杰出,胜过别处”;有的赋予鼓励,称:“充满青春活力”、“祝愿朝前,迎来一个伟大的未来!”、“祝愿厦门大学一切都好!”;也有加以鞭策,提出:“今后的规划是什么?”等等。
诚然,这份题名录乃是厦门大学发展的历史记录,具有史料价值,对学校和有关的人事(包括参观者的活动足迹)提供可贵的佐证。